译文
征马前往边地灵州,萧萧嘶鸣一直不停歇。
意绪一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送别之地的风将一直伴随着你去往远方,关山制约与你同分忧愁。
在这里赠诗为你送别,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注释
刘评事:名未详。岑参在《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在评事,掌两使推按。”大理寺在评事八人,从八品下。
朔方:即朔方节度使,是唐时十个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征马:两行之马。
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思:思绪。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大刀头:隐语。大刀在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在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这首诗是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世人得意笑轗轲,多营寡营无不可。一时争巧鸟与虫,百年守拙谁知我。
画里疑通五岳云,梦中恍驾三湘舸。少有四方志,老诫垂堂坐。
君不见池面生沤石迸火,汨罗葬身首阳饿。古今万事成浩叹,风雨西来木叶堕。
夜寒拥衾茅屋破,日出群动人高卧。力疾正披老庄图,邻翁扣门送药裹。
如春莺娇啼。又风蝉细咽,何处哦诗。莫是青城花蕊,自书宫词。
非曹惠,非文姬。与女中相如同时。甚镂月裁云,樊山一集,传诵到红闺。
乐莫乐,心相知。绣平原小像,五色柔丝。早识扶风都讲,莫如蛾眉。
黄紬梦,犹寻伊。怪月中、青鸾来迟。想写韵楼前,千条绿杨俱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