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陈商

李贺 李贺〔唐代〕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注释
陈商:字述圣,陈宣帝五世孙,散骑常侍陈彝之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仕至秘书监,封许昌县男。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鉏(chú):同“锄”。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一作“旁苦”。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斗牛:泛指星宿。
朴樕(sù):木名。《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这是自嘲之辞。
直:通“值”,值班。斋坛:祭坛。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犹奴婢。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这是激愤之语。▲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李贺任奉礼郎的后期。吴企明认为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六年(811年)间,闵泽平认为写于元和六年(811年)冬。李贺是在长安任奉礼郎时与陈商交游,当时陈商尚未中举,生活贫寒,李贺却乐与之游,而且非常敬重他。

赏析

  此还开头八句,作者诉说景己政治上“穷拙偶的遭读。在“只今道已塞偶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偶的心态。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还云“二十偶,当为约数。“人生偶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偶相呼应。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以上八句还,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读。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还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还思又回到景己身上。“朴樕偶两句,是景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者时,都不能成材。“礼节偶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还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还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这层还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者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景己的抱负。李贺还中,“剑飞偶“剑吼偶之意象屡见,如“景言汉剑当飞去偶(《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偶(《开愁歌》),此还又云“剑吼偶,都有景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还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还为一个还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景始至终将还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还篇的结构美。▲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尉迟杯·许月度新自金陵归以青溪集示我感赋

陈维崧陈维崧 〔清代〕

青溪路。记旧日、年少嬉游处。覆舟山畔人家,麾扇渡头士女。水花风片,有十万、珠帘夹烟浦。泊画船、柳下楼前,衣香暗落如雨。
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濛濛,和梦飞舞。绿水青山浑似画,只添了、几行秋戍。三更后、盈盈皓月,见无数、精灵含泪语。想胭脂井底娇魂,至今怕说擒虎。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苏轼苏轼 〔宋代〕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郴江百咏并序·尊胜寺

阮阅阮阅 〔宋代〕

老僧不复识丛林,只说幽栖是息心。
可惜一溪东去水,更无轩石称登临。

送中座主入广

释重顯释重顯 〔宋代〕

舶主船中寄惠持,云霞无迹共依依。
海山见说多嘉赏,莫便因循忘却归。

与茅山李道士同宿石门

陈柏陈柏 〔宋代〕

山空万籁沈,论语对青灯。君本无心侣,吾真有发僧。

赠洞微山人

陆游陆游 〔宋代〕

我年六十四,获谴输鬼薪,束书出东门,挥手谢国人,笑指身上衣,不复染京麈。
时有一老翁,祝我当自珍,却後十五年,迎君浙江滨。
我笑语是翁,岂说他生身?事果不可知,邂逅如隔辰。
鹤发无余鬒,鹑衣仍苦贫。
秋风旱河头,握手一笑新。
买酒烹鸡豚,往事得具陈。
试数同朝旧,零落增悲辛。
与翁虽俱老,肝胆犹轮囷。
千里亦命驾,何况托近邻。
秋高佳风月,相过莫厌频。

梦觉作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年增血气减,药密饮食稀。
气象不堪说,头颅从可知。
忽作少年梦,娇痴逐儿嬉。
觉来一惘然,形骸乃尔衰。
梦中观河见,只是三岁时。
方悟梦良是,却疑觉为非。

次韵四绝·末莉花

楼钥楼钥 〔宋代〕

江南创见喜孤芳,见说闽花遍海乡。
安得一居香盛处,帐中巧作宝毬妆。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七

汪元量汪元量 〔宋代〕

晓鬓鬅忪懒不梳,忽听人说是南徐。
手中明镜抛船上,半揭篷窗看打鱼。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沧浪亭记

归有光归有光 〔明代〕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 2023 赢了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