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人物生平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

  石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生。故里在今泰安市徂徕镇桥沟村。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石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石介时,家族日益繁茂,至其父辈已十六院。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世为农家”,父亲石丙,“专三家《春秋》之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石介少时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考,但精通三家《春秋》学的父亲对其以后的治学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小官僚的家庭背景对其成长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由于石氏是个合族聚居的封建大家庭。他为照顾家业,“乃泣别庭闱,远来田园,学老圃老农之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培养了石介自立和体恤他人的优良品质。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石介二十三岁,在应天府读书求学于范仲淹。当时,晏殊知应天府,重视兴学育人,且适逢范仲淹因母丧居于家,晏殊延请为应天府书院掌学。石介于此时来到应天府,从范仲淹学,受其教育和影响颇深,这为他此后能够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中进士,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思想家奠定了良好的学识基础。并因为有这一段从学范仲淹的经历,石介在心里把范氏当成自己的道德和学问之师与益友、同道。由于范仲淹的声誉,四方青年都纷纷慕名而来,一时出了许多人才。所以到了庆历新政时,他们都成了范仲淹改革的积极支持者。

  青年时代的石介笃志好学,清苦自甘。“寓学于南都,其固穷学,世无比者”。 王渎听说他贫穷,便把会客时的美餐送给石介,石介说:“早食膏粱,暮厌粗粝,这是人之常情。你赠送的美餐,我不敢受”,宁可贫食粗粝,以继苦学。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介游历河朔。满怀激烈心情作《过魏东郊》诗一首,对柳开极度追慕之情溢于言表。至誉为“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石介对柳开的赞美,不仅限于古文的道统方面,推戴他“著作慕仲淹(王通),文章肩韩愈”;而且颂扬其武略:“帐下立孙吴,尊前坐伊吕。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这反映了青年时代的石介,不惟具有齐鲁之邦的古文传统,而且不乏北国少年的尚武精神。“匈奴恨未灭,幽州恨未复”更是出于青年石介对于国家、民族命运极度关注和历史责任的自觉。

  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1034年)郓州秩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通过士建中介绍,石介与孙复一见如故,景祐二年(1035年)冬,石介为其筑室泰山之麓,创建泰山书院(泰山书院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宋明理学的活水源头)。此后两人成为亦师亦友同道人。是年冬,杜衍推荐,石介辟为御史台主簿,旋以上书“以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为借口,罢而不召。实际原因是新帐老账一起算。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仁宗皇帝赵祯少年登基,不免好色,而又自尊心极强。石介指责皇帝“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渐有失德”“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石介被罢,当此原因。

  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南京秩满,以父年老(石父丙已七十岁),代父远官,遂任嘉州军事判官,是夏入蜀,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到任才一月,因母亡,即归家奔丧。“垢面跣足”,“躬耕徂徕山下”。石介身在徂徕,心忧西北边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心情。“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偶作》)提醒朝廷:“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顾,二鄙独不庭… …孽芽已滋长,蛇豕极膻腥。渐闻颇骄搴,牧马附郊垌。”民族危机,忧心满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石丙亡故。居父母丧期间,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建“徂徕书院”开馆授徒,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国子监直讲。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徂徕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古文运动在国家最高讲席蓬勃开展起来。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颂刚脱稿,孙复就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日,石介因韩琦荐之“直集贤院”。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和庆历七年(1047)六月两次下令核查存亡实况,有长者之风的知兖州杜衍、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和见义舍身青年才俊龚鼎臣具保,幸免发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事件。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石介去世不久,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

教育贡献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

  景祐元年(1034),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

  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其为“信道堂”。其旧址今在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于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汉峰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又称“泰山上书院”。

  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泰山书院主持乏人,渐趋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其旧址重建书院,嘉靖间,为祭祀孙复、石介二人建有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瑷,称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书院修葺一新,重现古老风貌,与大兴书院讲坛有积极的意义。泰山书院、徂徕书院的学风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尊师重道,不计较职务高下。当时孙复是一个累举四次不第的秀才,落魄不得志。而当时石介却早已进士及第,并且历任郓州、南京推官。二人功名及职务、地位诸方面都有高下之分。石介却不以为高,却推尊孙复的学问和道德,拜孙复为师。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释儒弘儒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泰山书院在讲论儒家经典时已抛弃了汉唐儒者所孜孜的章句训诂之学,而以阐发大义为主,并对经典传注的不合理成分展开了批判和否定。▲

作者《石介》的诗文

三豪诗送杜默师雄

石介石介 〔宋代〕

曼卿豪于诗,社壇高数层。
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
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曼卿苦汩没,老死殿中丞。
身虽埋黄泉,诗名长如冰。
永叔亦连蹇,病鸾方蹇腾。
四海让独步,三馆最后登。
师雄二十二,笔距狞如鹰。
才格自天来,辞华非学能。
迥顾李贺辈,粗俗良可憎。
玉川月蚀诗,犹欲相凭陵。
曼卿苟不死,其才堪股肱。
永叔器甚闳,用之王道兴。
师雄子勉旃,勿便生骄矜。

左绵席上呈知郡王虞部

石介石介 〔宋代〕

何事相逢悲喜并,倏然相别二周星。
主人鬓发无多白,幕客褴衫依旧青。
目极同思故山断,涕危共在异乡零。
阶前丝竹虽嘈杂,不似南湖湖小听。

寄元均

石介石介 〔宋代〕

君为儒者岂知兵,何事欣随壁马行。
裴度樽前坐韩愈,赵成帐下立荀卿。
御戎谁道全无策,对壘宁妨一下枰。
须信乾坤养不肖,年三十七卧柴荆。

刘生病归

石介石介 〔宋代〕

泰山山前有琼圃,其中不树蕨与薇。
千头绿竹瑶实甘,百亩玉芝丹粒肥。
麒麟于于凤凰饱,鼓烈奋臆扬清辉。
徂徕山下少耕锄,蒿藜满圃无芳菲。
驺虞不住鸾鸟去,日暮啁啾燕雀飞。
嗟哉刘生失所投,不住泰山徂徕依。
经年彩掇不得饱,正是新春癯瘠归。

安道登茂材异等科

石介石介 〔宋代〕

尝言春官氏,设官何龌龊。
屑屑取于人,辞赋为程约。
一字竞新奇,四声分清浊。
矫矫迁雄才,动为对偶缚。
恢恢晃董策,迹遭声病落。
每岁棘篱上,所得多浮薄。
嗟哉浮满流,不知主霸略。
六经挂东壁,三史束高阁。
琐琐事雕篆,区区衍述作。
随行登一第,谓身翥寥廓。
趋众得一官,谓身麻好爵。
栖栖咫尺地,燕雀假安吒。
汲汲五斗米,雁惊资饮啄。
壮哉张安道,少怀夫子学。
三就礼部试,不肯露头角。
耻用众人遇,羞将一赋较。
甘心揭异归,志怀本卓犖。
三贤文章师,儒林推先觉。
百鸣声喈喈,独能辨鸑鷟。
玉石方混混,独能识至璞。
荐之于天子,此材堪轮桷。
遂得望清光,三接近帷幄。
僚友视万乘,器宇诚岳岳。
顾乞数刻景,古今可扬榷。
纵横三千,得隽如夺矟,
上下驰皇王,周旋骋礼乐。
远推灾异源,上究醒闻错。
直言补王阙,危论针民瘼。
天子览其奏,嘉赏为嗟愕。
既叹相见晚,且言同时乐。
一命校秘书,恩泽优且渥。
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磽确。
再念文宗朝,刘蕡命蹇剥。
有才无其时,徒抱此诚慤。
吾君嗣丕基,百王惭景铄。
万物蒙休嘉,四夷奉正朔。
贤良得其时,才命才相虐。
一谒乃大遇,君臣无隔膜。
我贺吾君明,取士得英卓。
我贺吾道行,逢时不踸踔。
行顾人廓庙,钧轴在掌握。
上使斯文淳,下使期民朴。
五帝从何追,三王岂为邈。

偶作

石介石介 〔宋代〕

晋公平淮西,兵出速如神。
崇韬伐西川,六十日请臣。
太祖初受命,诸侯未尽宾。
蜀广号敌国,荆潭为强邻。
王师讨有罪,不闻逾十旬。
元昊诚蝼蚁,有地长一畛。
讵足污斧钺,寻当投荆榛。
是何逾岁月,务行含贷仁。
岂兹将师间,逈无晋公伦。
张旗发一号,岂无李处耘。
提戈出一战,岂无王全斌。
容兹盈寸蟹,荡漾于流津。
平生读诗书,胸中貯经纶。
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
倚鉏西北望,涕泪空沾襟。

过飞仙岭

石介石介 〔宋代〕

入蜀牵吟景象浓,云山万叠与千重。
癡巖顽壑无奇观,不似飞仙数朵峰。

送范曙赴天雄李太尉辟命

石介石介 〔宋代〕

吾家泰山徂徕间,浓岚泼翠粘衣冠。
君来访我茅屋下,正值山色含春寒。
终日把酒对山坐,几片山色落酒盘。
峰头云好望无倦,篘裹酒多倾不乾。
临行再拜殷勤别,请我一言披心肝,
吾贫无钱以赠君,门前峨峨横两山。
愿君节似两山高,眼看富贵如鸿毛。

过温汤

石介石介 〔宋代〕

骊山山下水洋洋,一勺之多解破唐。
敢告后人商鉴近,温汤今日是唐汤。

过魏东郊

石介石介 〔宋代〕

全魏地千里,雄大视区宇。
黄河为血脉,太行为筋膂。
地灵育圣贤,土厚含文武。
堂堂柳先生,生下如猛虎。
十三断贼指,闻者皆震怖。
十七著野史,才俊凌迁固。
二十补亡书,辞深续尧禹。
六经皆自晓,不看注与疏。
述作慕仲淹,文章肩韩愈。
下唐二百年,先生固独步。
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
四方交豪杰,群公走声誉。
一上中高第,数年编士伍。
五命为御史,连出守方土。
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
凤凰世不容,众鸟竞嘲诉。
狱中饥不死,特地生爪距。
貔貅十万师,盟津直北渡。
塞上诸猛将,低头若首鼠。
渴忆海为浆。饥思鳌为脯。
两手拿人肝,大床横牛肚。
一饮酒一石,贼来不怕惧。
账下立孙吴,樽前坐伊吕。
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
匈奴恨未灭,献策言可肤。
幽州恨未复,上书言可取。
好文有太宗。好武有太祖。
先生文武具,命兮竟不遇。
死来三十载,荒草盖坟墓。
四海无英雄,斯文失宗主。
竖子敢颠狂,黠戎敢慢侮。
我思柳先生,涕泪落如雨。
试过魏东郊,寒鸦啼老树。
丈夫肝胆丧,真儒魂魄去。
瓦石固无情,为我亦惨沮。
© 2023 赢了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