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汾上惊秋

苏颋 苏颋〔唐代〕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
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723年(唐开元十一年)或公元724年(十二年)的秋天。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晋州,诗人为礼部侍郎随行,并有诗。是年冬,出为益州大都督长史。到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苏颋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赏析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苏颋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猜您喜欢

题胡季亨观生亭二首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谁信秋霜腊雪中,雪中霜里有春风。
菊花未了梅花发,休说桃花入嫩红。

颂古二十四首

释宗演释宗演 〔明代〕

九旬禁足精修,今朝休夏自恣。
山僧不敢自瞒,於中罪过有五。
一不合说大脱空,二不合抛沙撒土。
三不合将龙眼核换人眼睛,四不合毁佛谤祖。
五咄,洎合错举。

西堂偶兴

王韦王韦 〔明代〕

曲槛回廊处处通,深深帘幕暗花丛。
一春人醉斜阳里,三月莺啼细雨中。
柳絮不飞粘草白,樱桃初熟亚枝红。
门前若有求逋客,为说西堂梦未终。

和虚舟明府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

吴琏吴琏 〔明代〕

梧叶飘寒不禁秋,况逢清夕露华流。征人漠漠云归塞,晚笛声声风满楼。

琴罢有人添别恨,情多何处赋閒愁。扁舟偏剩沧江客,头白冥心月共悠。

午憩东塘近白干江西地尽於此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日以秋还短,涂缘热故长。
也知茅店小,柰此竹风凉。
更远终然到,而吾有底忙。
欲行犹小驻,咫尺便他卿。

送王员外迁崇教(崇教典僧官)

高启高启 〔明代〕

能书晋公子,清宦称高情。
海树朝帆远,江风夏服轻。
官从三省去,僧出万山迎。
谁说簪缨累,名林得按行。

送僧游东林

止庵法师止庵法师 〔明代〕

见说浔阳去,炉峰似见之。
雪埋天际石,泉出寺中池。
梦是劳倾想,愁非惜别离。
休师两度到,应只为题诗。

九怀·春游

高似孙高似孙 〔宋代〕

君之来兮鞭潮,令冰夷兮毋骄。
抚余车兮安驱,海难填兮魂销。
龙翼辀兮既东,旌翠昏兮生埃。
蛟抗刃兮婆赤,咽雾光兮蓬莱。
东莫乐兮佳游,说哀兮忘归。
箫钟兮铙鼓,吴歌兮楚舞。
鱼飞兮雁奔,君之乐兮俣俣。
憩跸兮嵯峨。陈席兮楚楚。
撰德兮苍崖,秦夸声兮豪诩。
骑杂逻兮銮玲珑,穷向迹兮窥践宫。
民如蟹兮谁能聪,海水作兮号鱼龙。
叹未殚兮乐未终,金母号兮汉旌红。

别伦右溪诸君乡回夜泊大观桥有感 其三

王渐逵王渐逵 〔明代〕

侨居城馆复一月,楼阁虽幽风不浓。何似孤蓬洲渚外,通宵凉吹亨无穷。

刘氏双阙

方信孺方信孺 〔宋代〕

双阙岧峣即是碑,天荒初破此娥眉。
行人来往手加额,解说当年旌表时。
© 2023 赢了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